安全应急
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实现服务项目由企业安全到城市安全的一体化覆盖,构建起一套“点、线、面、体”的大安全大应急智库服务体系
城市公共安全政策策略标准制定
一、背景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区人口规模增大,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中国是未来特大、超大城市的主要增长区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有7座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14个(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这些城市是新发展阶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引擎。特大、超大城市具有生产要素高集聚性、高流动性、高异质性、高开放性等特有属性,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瞬息万变、超级互联、错综复杂的发展格局下,其经济社会更具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高风险社会”的“重点场域”及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的“高发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超大城市管理和治理问题,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并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等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重大议题。尽管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城市提出了“韧性城市”等建设目标,但缺乏具体的重大举措和实施抓手,城市公共安全政策策略标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意义
城市承担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任,应充分反思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中体现出的超大城市治理短板弱项,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市情,在城市公共安全政策策略标准方面进行研究,为谋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打下坚实的安全保障。
通过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形成城市建设的现代治理格局;通过加大开展安全风险认知宣传教育,提高城市本质安全水平;通过全方位更新城市基础设施,筑牢城市生命安全防线;通过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高风险动态感知与监测预警;通过加快韧性社区规划建设,夯实基层韧性的社区根底。这些城市公共安全政策策略标准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可以为城市安全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效能,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上一条
下一条
立即联系获取更多信息

微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