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启示
赛飞特见解
2023-02-16
“北溪”管道疑云未散、克里米亚大桥又被炸,基础设施成重点打击目标,对于我们而言,一定要认清战争的残酷性,清醒评估百年未有大变局中的国际格局、国家安全环境、国家能源安全。
01 俄乌冲突升级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
当地时间9月26日,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条“北溪”管道发生泄漏,瑞典测量站当天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的水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
当地时间10月8日,一辆卡车在克里米亚大桥(刻赤海峡大桥)上发生剧烈爆炸,邻近的油罐列车随之起火,最终导致两节桥面垮塌。
无论是北溪管线,还是克里米亚大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民用。两起事件的原因还不能下定论,但种种迹象表明,事件的发生和乌克兰、美国很难脱干系。而克里米亚大桥作为俄军的重要补给通道,对俄军有重要战略意义,有专家认为,对大桥的破坏将成为俄乌冲突中的标志性事件,或导致俄对乌展开高强度的报复行动,这意味着双方冲突将螺旋升级。
实际上,俄罗斯的报复行动已经开始了。10月10日和11日,俄罗斯连续两天对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力系统实施了大规模打击。此前,虽然俄方也曾攻击过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和其他大城市,但像现在这样有目的性、系统性地打击热电厂、变电站和高压电线,以前是没有的。
02 未雨绸缪深刻汲取事故教训
国家安全应以居安思危、忘战必危、料敌从宽、前瞻有备为指导。不否认当今世界发展与和平是主流、是趋势,但不能单一沉浸于其中,不谈危机威胁危险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在和平表面之下的危机、威胁、危险,认识到国际社会的丛林血腥、刀剑法则、枪炮真理。
别看我们现在偏安一隅,战鼓既已敲响,东风吹拂之下,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绝对安全的避风港。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暴露了俄方安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一没有设立战时通行证制度,二没对运输危险品的车辆没有实行专项、专人管理,此外也没有对危险品车辆设置时间段、车数限行,没有对公路桥上的危险品车辆与火车桥的油罐列车实行单一通行制管理,避免连环爆炸。
北溪管道和刻赤大桥到底是被谁炸的也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
当下中美关系遇冷,中美对抗愈演愈烈,既然我们亲眼目睹了克里米亚大桥爆炸这个教训,对于重要基础民生建筑的保护我们一定要重视,无论是战时还是普通时刻,居安思危才能更好地防御外患。
要知道,我们的大城市都在沿海,我们还有三峡大坝,还有福厦高铁,还有杭州湾跨海大桥,更有港珠澳大桥,还有大亚湾、岭澳核电站等。地域之广,防不胜防。尤其是台海方面必将是我们要重要关注的地带。
03 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
构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机制
在国家整体安全观框架下,构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机制。水电气暖、道路交通、通讯设施、水库大坝、能源管线、粮食储备设施等,被称为社会与国家的生命线工程,犹如心脏与主动脉,还有高危的石油化工核工业设施,如果被毁被炸被瘫痪,国家安危悬于一线,损失巨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美国及北约在轰炸南联盟时创造以下“战绩”,炸毁20多家医院、250多所学校、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以及化工厂、化肥厂、炼油厂、发电厂等。2019年3月7日,一场大规模电力故障令加拉加斯和委内瑞拉大部分地区陷入黑暗,委内瑞拉政府将之归咎为国家主要发电站古里水电站“遭到破坏”。委内瑞拉国家电力公司发表推文指出:“他们破坏了古里水电站。这是对国家发起的电能战争”。还有伊朗网络遭美国攻击而瘫痪,刚刚发生的我国西理工大学网络被袭击等等前例,足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当代国家整体安全观包括1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其中与重大基础设施民生设施有关的内容占了很大分量。
二十大即将召开,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国家可能会对发展与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分析北溪管道、克里米亚大桥的国家恐怖主义袭击问题,细化防范措施及应对预案。
立即联系获取更多信息

微信联系